我的长期主义清单
在 IMA 管理会计师协会发起的 “我的长期主义清单” 主题征稿活动里,一封封饱含热情与故事的投稿纷至沓来。众多投稿者回首往昔,在职业的荆棘与生活的波澜中,始终如一地践行着长期主义;同时满怀憧憬地展望未来,期望凭借这一理念,冲破层层阻碍,实现更大的突破与跨越。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CMA持证人燕楠的稿件。燕楠在 2014 年备考 CMA 期间接触到 “业财融合” 理念,随后在 F 公司担任财务负责人时,将其付诸实践,历经理念萌芽、实践启航、挑战突破、模式优化等阶段,虽困难重重,但在 2018 - 2022 年间助力公司实现转型并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展现 CMA 知识体系对推动 “业财融合” 的价值 。燕楠回顾这段长期坚持 “业财融合” 实践的历程,以竹子生长为喻,强调在追求快速成功的时代,长期主义者如深海珍珠,经磨砺后终将绽放光芒,凸显 CMA 助力下 “业财融合” 的深远意义。
我是燕楠。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急功近利”的风气似乎无处不在。打开手机,购物车里的商品越囤越多;刷一刷社交媒体,形形色色的成功故事让人目不暇接;生活里也到处充斥着各种“速成”的诱惑:三天掌握一门技能、一个月实现财富自由、一年成就人生巅峰……这些看似诱人的“捷径”,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可“业财融合”这条道路,却与这些“快餐式”的追求截然不同,它需要的是数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
当初选择推动“业财融合”,就像是踏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作为早期探索的一员,我和身边的管理会计们,真的像一群孤独的拓荒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功的范例能够照搬,一切都只能在跌跌撞撞的实践中摸索。我们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和不解。那种滋味,就像是在黑暗中独自前行,明明知道前方有光亮,却不知道还要走多久,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理解自己的坚持。即便心里清楚,真正的价值需要时间来慢慢沉淀,但这份孤独和无奈,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在这条路上,没有立竿见影的收获,没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坚持和辛勤耕耘。
一、理念萌芽:知识碰撞出的思考火花
还记得2014年,我受总部委派,来到F公司担任财务负责人。那时候,我正在备考CMA。CMA丰富的知识体系,尤其是“业财融合”的理念,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原本有些固化的思维里,让我忍不住开始琢磨,这些理念能不能用到F公司的运营管理上呢?
从那以后,我到处收集公司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一遍又一遍地通过SWOT,仔细地分析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时,我还借助BCG模型,对公司的各类产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它们在市场上的份额和增长潜力。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分析,都像是在为未来的“业财融合”实践打地基,虽然过程枯燥,但我内心充满期待。
二、实践启航:迈出探索的步伐
到了2015年,我对CMA知识的实践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那种想要把“业财融合”在F公司落地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我想出了三个关键的办法:第一个,鼓励财务人员去自主研发项目。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我鼓励他们主动“拓展边界”,去发现财务领域那些还没被挖掘的价值。就这样,大家硬着头皮上,在实际操作中慢慢理解市场是怎么运作的,商业逻辑又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个,是建立财务和业务紧密协作的机制。财务部主动出击,把上下游供应链的关键数据和单据整理得清清楚楚,送到业务部手里。我们就想让业务部的同事们知道,我们财务可不是只懂算账的“幕后人员”,我们能成为他们最有力的帮手,帮他们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还有一个,就是安排财务人员去一线做销售。刚开始,财务同事都不太愿意,觉得自己不擅长跟人打交道。但我告诉他们:“只有亲自去市场里摸爬滚打,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知道市场竞争有多激烈,这样我们以后从财务角度支持销售业务,才能说到点子上!就这样,部分同志带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销售一线。
三、挑战突破:在困境中砥砺前行
2016年,在前期大力推进“业财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部分业务和“业财融合”方式的调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那段时间,大家心里都很沮丧,我更是倍感压力,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我们实践的方向或者方式是不是错了。
但我们不甘心就这么放弃,随着实践的继续深入,情况有了转机。在部分业务上,财务团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就拿业务A来说,到了下半年,财务人员已经能熟练独立地操作了。A业务的成功开展,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原有的业务基础,使得财务部在开展A业务时能够迅速上手;另一方面,不可否认这个独立的A业务,如若对应当前F公司的提成激励机制,对于任意一个具体业务员都显得过大了,但作为财务部的“业财融合”实践却不适配此机制,因此也造成F公司管理层大力支持A业务持续在财务部平台的运作。
四、模式优化:搭建“业财融合”桥梁
2017年,经过之前的积累,我们在上、下游业务对接和下游折扣核算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就在这一年,财务部牵头成立了“销售支持部”。这个部门的成立,就像一座桥梁,把业务和财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销售支持部一成立,效果立竿见影,现在大家都在一个“频道”上,业务运作效率大副提高了,沟通成本也降低了不少。而且,传统业务员的一些职能逐渐被销售支持部取代,公司的业务流程变得更加顺畅、高效。
五、成效显著:助力公司实现转型
时间来到2018年,公司迎来了重要的转型期。这时候,我们之前几年在环境分析、产品研究上花的功夫,终于有了回报。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我们给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关键决策建议:退出效益不好的渠道,砍掉那些市场表现不佳的“瘦狗”产品,同时引入优质品牌的新品。
当时做这些决策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有点忐忑,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2019 - 2022年这几年里,这些决策让公司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在“业财融合”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惊喜——财务部在情报获取和信息传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财务人员在主动服务的过程中,和上、下游企业的好多职能部门人员都建立了长期联系,一来二去,大家还处出了“交情”。相比之下,业务人员的信息渠道就比较单一,大多只跟客户的采购或财务人员对接。所以,很多时候,财务部能更快地获取关键信息,为公司的业务决策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2019年,我结束了在F公司的委派任期。离开的时候,看着公司财务部和业务组深度融合的样子,心里特别感慨。财务部的库存组不仅把业务A运作得越来越好,业务量占到了公司业务总额的40%;原来的出纳员凭借出色的计算能力,成功转型成了商超渠道业务员;负责往来账的两位同事也摇身一变,成了销售支持,专门负责复杂的折扣计算。看到大家的成长和变化,我知道,我们这些年的努力“兑现”了。
每当回想起这段历程,那些经历过的困难和困惑,依然历历在目。每一次挫折,都像是一块绊脚石,差点把我们绊倒;每一次突破,又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给我们带来希望。长期主义者的路,真的不好走。我们就像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人,虽然看得见远方的光亮,却要在漫长的黑夜里摸爬滚打。我们本可以选择安安稳稳地维持现状,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要去尝试,要去探索,哪怕这条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这么多年过去了,总部对F公司由“控股”变成了“参股”。因为我对F公司的业务熟悉,我以董事的身份又被委派回到这里。看到昔日财务团队的那些伙伴们,如今在各个岗位上都干得风生水起,被委以重任,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听到他们还说着我以前推动“业财融合”时常说的口头禅“your mission is ours”,看到他们遇到业财问题时,多部门的人主动聚到会议室,在白板上热烈地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我突然觉得,之前多年的坚持真的太值得了。
真正的成长,就像竹子生长一样。竹子在前四年,仅仅只能长三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它就能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因为,前四年竹子的根在地下不断延伸、扎根,为后来的爆发积蓄力量。我们在“业财融合”这条路上的坚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个人人都追求快速成功的时代,长期主义者就像深海里的珍珠,虽然要经历漫长的磨砺,但最终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