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文件系列解读
自2014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管理会计在政策引导下,从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实践应用的深化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泛推动了企业在战略管理、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化升级。2024年11月,财政部再度颁布《关于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指导意见》(财会〔2024〕22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展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规划。
IMA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全球领先的管理会计专业组织,高度关注中国管理会计的最新动态。近期,我们邀请了多位管理会计行业专家,共同推出《关于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旨在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广泛应用,为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期作者:胡玉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MA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应用的关键
2014年和2024年,财政部分别就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和深化应用发布指导意见,两度都专门提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并指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文件精神,“有的放矢”,更有效地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本文简要解读其中的人才培养思路。
2014年《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是关键”
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以下简称“2014年《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建设、信息系统以及咨询服务(即“4+1”)组成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基于当时的情境,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而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则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同时,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人才建设是其他各项工作的依托,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系统以及咨询服务发展等管理会计各项工作都要靠管理会计人才予以实施。
为此,2014年《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是“以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统筹推进管理会计各项建设”,并明确提出“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要求“紧紧抓住管理会计人才匮乏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进和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带动管理会计发展。同时,整体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并强调“人才培养是关键”,提出“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2014年《指导意见》要求“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任务和措施:
一是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显然,2014年《指导意见》将人才培养作为关键,是希望显著改变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匮乏、难以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落到实处的局面,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才,将管理会计的其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带动管理会计整体发展,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回顾过去十年,2014年《指导意见》的发布确实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也要看到,尽管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依然存在着人才支撑不匹配等问题,管理会计的应用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2024年《指导意见》:“三管齐下”培养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财政部于2024年11月29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指导意见》(财会〔2024〕22号)(以下简称“2024年《指导意见》”)。与2014年《指导意见》不同,2024年《指导意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应用”,着力破解当前管理会计应用的重点难点问题。显然,强调“管理会计应用”,就意味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依然至关重要。
为此,2024年《指导意见》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为实现这个目标,提出要持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政府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要“三管齐下”,通力合作。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1.政府部门要“继续依托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中央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类高端会计人才培训项目等,推进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要大力推动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本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要持续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
2.单位主动行动,“要加强管理会计相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置管理会计专职机构或岗位”,“要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交流培训力度,积极宣贯管理会计应用理念和方法。”同时要“强化单位各层级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而且“单位财务和非财务相关人员要重视对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水平”。
3.社会各界积极联动,“鼓励高等院校进一步强化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大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
从2014年《指导意见》到2024年《指导意见》,主题词从“全面推进”转向“全面深化”,关注点也从宏大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聚焦到“管理会计应用”,但始终强调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问题。
人才培养还需关注三个问题
财政部再度发文强调人才培养,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呢?笔者认为还需要关注三个问题:
(一)拓展管理会计人才的范围。不严格地说,管理会计是通过提供相关信息为管理者服务的会计。更通俗地说,管理会计就是管理者的会计(而不是财务人员的会计),一切管理者都应该是管理会计人才。哪里有管理,哪里就需要管理会计。基于管理会计的特性,管理会计不是单位财务人员的“独舞”,而是单位全体管理者通力合作的“集体舞”。没有单位全体管理者通力合作和“一把手”的认可,管理会计的应用难以全面深化。因此,管理会计人才不能局限于财务人员,必须延伸到单位各层次管理者(即非财务相关人员),乃至单位的“一把手”。
(二)高等院校未必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有效途径。无论是2014年《指导意见》还是2024年《指导意见》,都对高等院校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方面寄予厚望。然而,管理会计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情境化特征,没有身临其境地感悟单位的管理情境、不理解单位的业务流程,难以真正体会管理会计之“玄妙”。无论谁(包括笔者)编写、如何编写,各种各样的管理会计论著就像“菜谱”,看得懂“菜谱”,却不见得都能够做出“美味佳肴”。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方面,光靠高等院校的教与学可能难以奏效。在数字化时代,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应用知识才有力量(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拥有管理会计知识或理念固然重要,但付诸实践才能“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无用书生”,还算不上管理会计人才。况且,尚未接触管理实践的高等院校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管理会计的精髓。因此,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方面,还需要思考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三)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基于管理会计的特征,单位在职管理者的“干中学,学中干”的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应该更能有效地培养管理会计人才。2014年《指导意见》提出“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为拓展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预留了空间。十年间,我国相关管理会计师职业资格培训也有了较大发展,但从内容看,很多只是在原来侧重于财务会计内容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内容的比重。这种“权宜之计”固然便捷但未必能达到真正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目标。作为著名的国际会计职业组织,IMA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出的《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与我国新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并且该框架会根据时代发展和行业对管理会计能力的不同诉求持续迭代更新,保持前瞻性和实用性。此外,IMA旗下的CMA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考试也是衡量管理会计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具有一定国际认可度。单位在职管理者和高等院校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认证考试评价自身是否掌握相关知识能力,以及能否在实践中运用。我们期待未来IMA等专业机构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积极助力“全面深化管理会计应用”。